马自达EZ-6上市:丢掉幻想拥抱新合资
10月26日周六,虽然这是一个休息日,但是对于汽车行业人士尤其是合资厂商的高层却一点也不放松,因为大家都在等待着一个重要的时刻。
随着价格的公布:随着13.98万-17.98万元的指导价公布,两家百年车企所共同创造的新型合资模式下的第第一款产品马自达EZ-6正式进入市场。
行业对这款车型的关注其实尤其能理解,因为这款新车必将是一个划时代的产物:它象征着中国汽车合资2.0时代的正式到来,象征着这种新的模式下首款结合了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在当下的各自优势所产出的首个“实验性”车型的正式落地。
中国汽车行业的中外合资,极有可能就此翻开一个新的篇章。
合资退坡,今时早已不同往日
先来看一波数据,以上汽大众为例,2019年总销售量为206.5万辆,到2023年的121.3万辆,几乎是丢掉一半的市场份额。环比其他合资大厂,上汽通用2017年全年销量200万台,达到巅峰,而2023年99万台的差距,令人唏嘘。
如果说历年的份额匀速降低可还好说,但今年来合资退坡的速度已经比许多行业人士预测的更加迅猛。根据近期的中汽研的数据显示,9月全国狭义乘用车零售210.9万辆,同比增长4.5%,环比增长10.6%。其中自主品牌零售134万辆,同比增长25%,环比增长11%。其中,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63.5%,同比增长10.1个百分点。与之相当的是,9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3万辆,同比下降22%,环比增长10%。
9月来看,中国自主品牌的份额已达到了63%,而主流合资只剩下25%。
虽说合资退坡早已不是新鲜事,究其根本,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国货,民族自豪感起来了。但商业永远是商业,和主义、思想并无直接关系,好的产品好用,消费者才会“用脚投票”,放在汽车领域同理。合资下滑主要的几点原因,来源于吃长期红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如今中国市场的变化,合资车企已然没有跟上。
首先,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智能化上的积累,已经达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在今年7月已经超过了50%并且持续维持,说明了在中国这个市场,几乎一半的消费者买车时都考虑新能源车。而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与智能化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得其出现品牌溢价能力,成为消费者首选。反观主流合资企业,其普遍在新能源方面的转型滞后,则使得消费者在考虑新能源汽车时去首选中国品牌。
其次,“卷生卷死”的价格战导致燃油车利润大幅下滑。既然市场被新能源抢去近一半,那么剩下一半的压力就给到”僧多粥少“的燃油车市场。从去年开始,新车定价一款比一款狠,传统燃油车如果不跟进,很难有销量,导致诸如利润下滑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经过以上销量与利润的同时走低,导致第三个原因:合资高层希望降本增效,但同时又因中外双方合作决策效率等问题,推不出更被市场所青睐的产品,导致进退两难。
第四,曾经合资企业在中国用“技术换市场”的红利期一去不复返。一些看不到增长点的合资企业秉着“少做、少错”的原则选择性躺平,使得丢掉的市场继续扩大。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合资企业走上“自救之路”迫在眉睫,而集中优势研发产品,马自达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车企。2021年到2023年,马自达在中国的销量从18.4万辆降低到9.7万辆,新的产品迟迟没有推出,只能采用以降价换市场的方式“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明显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彻底丢弃幻想,重新考虑同中国品牌的合资形式才是正道,马自达EZ-6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合资2.0, 50:50的“平等婚姻”
车企的合资合作就像“婚姻”,只有之前感情相对好,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不会“大难临头各自飞”。就正如同长安汽车和马自达在以往的合作中有顺利的基础,才能够看清现状,在关键时刻“劲儿往一处使”。
此次马自达EZ-6的上市,其实是一种长期良性合作前提下,改革新合资尝试而产出的成果。资料显示,长安马自达的股份中,长安汽车占比47.5%,马自达占比46.55%,刨除另外两个小的占比方,两家汽车制造企业的占比近乎是50:50。实际上这样的比例并不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合资企业中最能高效决策的股权分配,但在目前这一情形下却是最可行。
今年9月马自达EZ-6开启预售发布会上,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邓智涛宣读了《长安马自达中国市场行动纲领》,这份纲领完整诠释了马自达和长安共创的“合资2.0”时代下长安马自达的行事法则,提炼下来有三点:
第一,双方优势联手,结合长安新能源、三电、智能化技术等优势,加马自达的动力、底盘与驾控能力长板相结合,创造出好的新能源产品,完成长安马自达新能源转型。
第二,将中国市场作为主要市场,以中国为产品研发基地,利用马自达的海外渠道优势辐射全球。
第三,加大投入,面向2027,在新能源领域累计投入100亿元,实现今年起,每年至少向中国市场推出1款新能源车型并扩大轿车、SUV细分市场覆盖;2027年力争实现新能源车型销售占比达到90%,年产销量达到30万辆,成为合资新能源第一品牌的目标。
从“行动纲领”的内容中不难看出,结合两家优势,近50:50结合的“平等婚姻”关系下,合资2.0将是未来合资企业在中国的一个出路。而这样操作可行的前提便是一方足够强,而一方有足够的传统优势和对目前中国市场的清晰认知。
百年车企,一直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原则的长安汽车,近年来不断丰富自身的技术储备,在四年四届的“科技生态大会”之后,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储备体系;从“香格里拉”到“北斗天枢”,拥有了超极增程、金钟罩电池、与华为合作的乾崑智驾等一系列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品牌产品维度,阿维塔品牌在阿维塔07发布之后,销量已然回暖;深蓝品牌更是凭借其搭载增程的几款新产品,成功“走量”;启源虽然目前为止还未出现颠覆性的产品和市场成绩,但长安启源E07(参数丨图片)的发布,也算是在新技术落地维度,给市场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
另一家百年车企马自达,在日系品牌中,一直都具有自己特有的地位。马自达长久以来的硬实力在于驾控和底盘,“魂动”设计一直以来也极受欢迎。对于资深车迷来说,马自达的调校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王者级存在。“人马一体”的实力绝对不是盖的,在先前对马自达EZ-6这款新车的试驾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比起纯粹长安新能源的产品,这款新车可以说完整的保留了马自达的“操控之魂”---过弯时的线性快感、在加减速时的均匀流畅;前后轴近乎50:50重量分配配合后驱加持,解放了前轮的束缚,后轮抓地力变大,轻易实现强劲的推背感的感受等等。让你分分钟感叹于马自达多年来对于驾控调校的匠心精神,惊叹于这台车在全面智能化之后,能够带给你原汁原味的“人马一体”驾驶乐趣。
除了两家技术实力的互补,马自达的海外渠道也是这一纲领重要的一环。马自达EZ-6也是一台全球车型,据了解,在出口方面,长安马自达计划在海外利用马自达深耕各个地区的渠道优势,以保证在中国研发设计的新能源车型的海外销路畅通。而这一策略必定能够让转型后的马自达以中国为“基地”,辐射全球。这不仅满足于中国市场,更是为整个马自达品牌的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保障。
曾经岁月静好,现盼它突出重围
长久以来,在主流合资方中,马自达绝对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位。而时至今日,长安实力足够强劲,马自达足够“听劝”,对中国市场和新时代的需求足够重视,才能够让这种“联姻”成功维持。近年来退出或者濒临退出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层出不穷,这些品牌的世界排名似乎暂时还没有收到特别大的冲击,但别忘了中国品牌已经“卷到了海外”。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了29.6万辆,同比增长14.3%。不仅在中南美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受到追捧,还在比利时、英国等高端市场打开了局面。其中,比亚迪和特斯拉成为出口市场的两大巨头,共同占据了53.5%的份额。
马斯克在今年特斯拉发布财报之后的电话会议中就表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需求远超美国和欧洲,中国的电动汽车需求是后者的三倍。特斯拉在全球销售近93万辆,其中中国消费者贡献了一半以上的销量。此外,他还提出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业务投入。由此看来,中国市场与和中国车企合作从而得到最先进的技术,来弥补一些传统造车大厂在新能源转型中落下的功课可以说是他们绕不开的路。
还是那句话,曾经外资在中国“以技术换市场”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及时作出调整才是正道。马自达EZ-6的出现,无疑是对在中国面临市场份额大幅下降的合资企业一丝希望,这也是合资大厂们对这款产品上市后的表现无比重视的原因。因为从理论上讲,中国车企目前拥有最强的新能源技术、最好的智能座舱和智驾技术等新时代的硬实力,而结合外资品牌在驾控、底盘等造车“传统项目”上优势,照理说是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所以与中国品牌深度合作,打造符合中国市场且符合现在这个时代的产品,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刻不容缓。
结语:丢掉幻想,拥抱“新合资”
换句话说,只要EZ-6上市后的市场反响不错,就代表着合资2.0这条路的成功,马自达能走通这条路,就给其他合资打了一剂强心针。
而对于像长安这样的中国汽车品牌而言,从以市场换技术的时代一路走来,现在最渴望得到的则是将自己的品牌做成国际品牌,这不仅是将自己的产品通过自己的渠道销往各方,还有和曾经的国际合资方合作,通过对对方的产品和研发的技术输出,发挥相互的优势,造出更好的产品。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汽车的研发和出口基地,让“中国创造”走向世界,对于长安这样的百年车企而言,无疑是几代造车人的梦想。
新能源的浪潮滚滚而来,汽车工业发展中唯有变革才能度过危机,对于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出路,马自达EZ-6的上市应该能够给到在苦苦挣扎的合资企业一些启示,那就是下一步一定要丢掉幻想,通过将手里的合作资源高效整合,与长期合作的中方企业一同打造新的产品,迅速组建一支让内外信服的高管团队,以及做好适合中国市场的营销等系列策略来挽救颓势。
在之前和一位资深合资企业人士的对话中曾了解到,之前他们也想过这样的合作,但苦于没有成功范例,难以说服外方,那么现在范例有了,也希望在剩余不多的时间内,有更多合资企业能够跟上节奏,丢掉幻想,拥抱“新合资”。